7月中旬的鄂西山区,午后太阳像团火球,空气带着灼人的温度。透过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楼活动室的门缝,里面热闹的景象一拥而现——小朋友们挺腰练腹式呼吸,“呼——吸——”中混着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的稚嫩合唱;桌角画册上,西兰卡普的万字纹、蝴蝶纹正被讲解,孩子们伸直脖子,眼里闪着好奇。
截至7月17日,必赢中国官方网站“星星船”志愿服务队的口才、美术、音乐等特色课,已经热热闹闹完成了暑假“爱心托管班”的
首课。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体验,为孩子们的暑期注入了鲜活的色彩。在课程设计中,队员们不仅用本土非遗文化唤醒亲
近感,又以表达训练点亮自信,让童真与文化的交融,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灵动一笔。
美术课:西兰卡普纹样里的土家记忆
“谁知道‘西兰卡普’四个字,藏着我们土家族的什么秘密?”美术课一开始,产品设计专业的张琦翊通过演示文稿,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西兰卡普纹样作品,12岁的徐梓晨猛地站起来:“我知道!‘西兰’是被子的意思,‘卡普’表示花纹。”他的回答精准无误,团队成员也顺势展示“西兰卡普”花纹背后独属于土家族的故事。
“这个图案像两个很漂亮的蝴蝶在打架”,“红色的地方像朵大牡丹……”通过引导与互动,团队队员将复杂的图案的讲解变成了孩子们自己的探索与发现。所有的孩子们用小手指着屏幕上的花纹叽叽喳喳地讨论,学习着纹样里吉祥的寓意,瞪着眼睛听得入神。“下节课,我会带你们一起创作属于你们自己的西兰卡普纹样!”此话一出,所有孩子们都两眼发亮——这些专注的眼神,正在与百年土家文化产生奇妙的共鸣。
口才课:口腔操里迸发出的自信火花
“来把舌头伸出来,见没见过小狗很热的时候是怎么呼吸的?”口才课上,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的张梓桐带领学生学习口播操,训练站姿和坐姿,仰头伸舌的模样让教室里满是“呼哧呼哧”的笑声。
接着是数枣挑战:“谁能在今天挑战一口气数完,我就给他一个小奖励!”话音刚落,平时总躲在后排的小朋友们都纷纷举手上台挑战,虽然声音还有点发颤,但“一个枣、两个枣……”的清晰吐字,让他立刻送上了一颗贴纸。一句句夸奖让所有孩子把腰杆挺得直直的——自信的种子,正在这些简单的训练里悄悄发芽。
音乐课:音色里藏着的星光与童声
在宁静的午后,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的栾宇宸带教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引入:“在家里,爸爸妈妈叫你们的时候,声音是一样的吗?”孩子们齐声喊:“不一样。”随即他向孩子们讲解“音色”的奥秘:“就像每个人的脸长得不一样,每个人的声音也有自己的‘模样’,有高有低,有粗有细,这就是音色!”
随后,他笑着问:“你们听过夜空中最亮的星吗?”孩子们你看我、我看你,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,清脆的“没有”声此起彼伏。可当旋律轻轻漫开,越来越多的声音试探着加入合唱。“夜空中最亮的星,请照亮我前行……”没有刻意练习,稚嫩的童音裹着真诚,在活动室里轻轻飘荡,有的孩子边唱还边跟着节奏晃身体。栾宇宸站在台上,听着熟悉的旋律被这样纯粹的声音接住,心中无限感慨,忍不住笑着说:“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。”——是啊,最动人的从不是完美的演唱,而是这些未经雕琢的声音里,藏着对美好的天然向往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news.hubeidaily.net/hbrbsharenew/news_detail/5/4301129/3863201/0?w=1752999653887&uik=YYnKecTI&share_plat=wechat&sec=8a81bba9&contentType=5&tencentShare=1&historyback=1
(审核:李瑶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