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红安,烈日炙烤着大别山的脊梁,也淬炼着一群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。7月1日至4日,必赢bwin网页版实践团队顶着37℃高温走进红安,用脚步丈量红色厚度,用镜头记录精神传承,在黄麻起义纪念园、《红安永远红》实景剧场、老兵家中读懂“朴诚勇毅 不胜不休”的大别山精神——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“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”的青春回应,也是“以行践知、以知促行”的生动课堂。
“实践地三易其址,设备缺乏、经验不足,我们像群‘草台班子’闯进历史长河。”队长郑苑艺在日志里写下最初的忐忑。而当九旬抗美援朝老兵袁先仁紧紧握住他们的手,当《红安永远红》谢幕时全场高唱《歌唱祖国》,队员们骤然明白:红色传承不是独角戏,而是跨越时空的共鸣,是社会实践“从课本到人心”的生动课堂。
黄麻纪念园里,纪念碑巍然矗立,“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”17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碑后的《黄安谣》随风回荡:“小小黄安,人人好汉。铜锣一响,四十八万。男将打仗,女将送饭。”松涛低鸣,仿佛1927年11月13日深夜,数万肩扛土枪、手举火把的农民正从四面八方向黄安县城奔袭。
《红安永远红》实景剧场内,火把如流星划破夜空,“红军战士”冲锋的剪影与观众掌声交织。队员们第一次真切地看到“星星之火”的形状:它是燃烧的松明,也是点燃青年责任的火种。演出结束,团队采访了老团长李建国,他朗声寄语:“把大别山精神传下去,为湖北支点建设再立新功!”
最动人的课堂在老兵家中。九旬抗美援朝老兵袁先仁用颤抖的手轻抚军功章,回忆停战协定签字那一刻——三年炮火骤然归于寂静,老人泪光闪烁。窗外蝉鸣与旧钟滴答交错,队员们屏息聆听:和平的重量,原来可以如此具体。
还有无数平凡守护:曹门村婶婶带路找旧址,景区负责人帮忙联络采访,小店老板默默搬来板凳……“善意像山涧溪流,滋养红色根脉。”队员们说,“社会实践教会我们:传承不是任务,而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。”
归程的行李箱里,老兵的勋章特写、实景剧的星火视频、文物的微距影像静静沉睡,却即将在B站、抖音苏醒,继续讲述大别山的故事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的根”,这群00后用脚步完成青春的“成人礼”——让红色基因从历史深处走来,化作眼里的光、脚下的路、心中的火。青衿之志,履践致远。当镜头对准大别山漫天星空,他们终于懂得:文化的生命力不在玻璃展柜,而在老兵坚毅的眼眸、青年滚烫的汗水和代代相传的温情里——这,正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动人的意义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5J_MRlWECkqmLdtmlR5gg
(审核:李瑶曦)